前不久,随着“煤炭珍珠”轮散货船离港,3.5万吨化工级重晶石粉在厦门东渡港区国贸码头顺利装船出口欧洲。这是自今年1月1日《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IMSBC规则)第07-23修正案(下称“07-23修正案”)强制生效后,我国首次海运出口化工级重晶石粉。这标志着化工级重晶石粉海运“中国标准”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新规则生效后,将为我们节约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该批重晶石粉的货主、永安市安泰重晶石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金发兴奋地说。
推动化工级重晶石粉海运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获批全国首个“医疗器械全球保税维修”业务试点、大力推进航空维修等重点平台建设……作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首批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厦门推出一项项创新举措,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国际标准“厦门造”
“此前,由于化工级重晶石粉未列入IMSBC规则货物名录,每次出口我们都要提前与船旗国、装货港、卸货港主管机构签署三方协定。”魏金发告诉记者,之前,公司曾从厦门出口2艘次重晶石粉到欧洲,前后历时近3个月。“这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许多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船期安排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可能面临订单违约、交货延期甚至被卸货港退运等重大风险。”他说。
记者了解到,化工级重晶石粉是通过研磨、浮选等方式,对粗制重晶石矿石进行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矿物粉末,主要成分为97%以上纯度的硫酸钡。其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疗等领域,是我国出口到欧洲的重要工业原料之一。我国每年出口化工级重晶石粉量约10万吨,产值上亿元,且大部分从厦门港海运出口。
如何让企业能够按时出口重晶石粉,减少企业的风险和负担?
“2021年初,我们在了解到企业的难题后,一方面通过上级部门联系各主管机关,通过三方协定解企业燃眉之急;另一方面,组建‘一对一’专业履约团队,研究向国际海事组织提交将重晶石粉作为A组新增货种纳入IMSBC规则的提案,为企业常态化出口争取稳定的制度保障。”厦门东渡海事处象屿海巡执法大队大队长洪剑涛表示。2023年,07-23修正案正式通过。这意味着,在该修正案自愿生效期间,也就是从2024年1月1日开始至12月31日,在没有缔约国提出异议的前提下,化工级重晶石粉无须通过三方协定即可海运出口;自2025年1月1日起,该修正案将对所有缔约国强制生效,化工级重晶石粉可实现常态化海运出口。
“化工级重晶石粉被正式列入IMSBC规则货物名录后,企业在出口时可通过散货船常态化、大批量海上运输等方式,实现自主择期,到港即运。”洪剑涛介绍说,为保障此次化工级重晶石粉大批量出口,厦门海事局加强信息互通,提前掌握到港船舶和货物信息,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程跟踪,优先受理船舶进出口岸手续,保障船舶在港“零待时、零延误”。
近两年,厦门稳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除推动化工级重晶石粉海运出口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外,还制定了全国首个针对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海上安全运输指南,破解企业出海难题,为厦门口岸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运规范出口提供专业指导,提升企业产品海运出口能级。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厦门自贸委有关人员表示。
保税维修“修全球”
日前,在位于厦门自贸片区的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一条全新的生产线已完成建设,小批量医疗器械样品维修业务也随即开启。
“在国际贸易局势加剧动荡的背景下,保税维修成了企业突围的一个渠道。目前,企业已经获得了国际头部医疗器械公司的维修订单,新的生产线预计明年也可实现量产。”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物流经理许静懿介绍说。
贝莱胜缘何能斩获国际订单?这还得从一项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说起。
总部位于美国的贝莱胜,是一家高科技电子制造服务公司(EMS),主要为全球顶级医疗、通信、能源、宇航制造商等提供电路板和电子装配件的加工、检测服务。深耕自产医疗设备保税维修业务超过15年,贝莱胜积累了丰富的医疗设备维修经验,并推出完善的管控措施。
近年来,越来越多客户向贝莱胜提出诉求,希望企业能够提供非自产旧医疗设备保税维修服务。这正好与贝莱胜寻求开拓新业务增长点的计划不谋而合。
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后,厦门海关与厦门自贸委等部门积极配合,推动全国首个“医疗器械全球保税维修”项目正式落地贝莱胜。自此,企业实现了医疗器械保税维修项目从“修自产”到“修全球”的跨越。
保税维修是指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以保税方式将待维修的货物运入区内进行检测维修,结束后再复运出境,其间暂缓缴纳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税,也无需提供税款担保,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根据维修产品的不同,保税维修分为自产产品保税维修和全球保税维修,全球保税维修就是指维修企业可同时开展自产产品和其他企业产品的保税维修业务。
“此前,我们只能开展本集团产品的保税维修。项目落地后,保税维修的业务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各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预计每年可增加约5万件的维修业务量,新增年营业额约5000万美元。”许静懿说。
如今,小到医疗器械、智能穿戴,大到飞机、船舶,厦门保税维修业态的品类正由“单”向“多”拓展。数据显示,2024年,厦门自贸片区共有19家企业开展保税维修业务,2024年保税维修进出口值1621.81亿元人民币(含区内和区外)。
日前,在厦门(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数架待维修的进境飞机整齐停放在机库内,工程师紧张地开展调试和检修。除了整机以外,发动机、起落架等飞机部件也在检修之列。
“我们已经顺利与阿联酋航空签署了10年的维修协议。目前,车间正处于满负荷运作状态。”厦门太古起落架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亦芬说。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抓手,厦门主动对接航空维修产业需求,通过创新“航油—航材—航维—航司”全产业链一体化监管机制,将跨部门审批作业时间缩短60%,大幅压缩通关时间超25%,每年为企业节约综合成本超过9000万元。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展“综保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试点,其全国首创的“航材包修转包区域流转”业务,覆盖飞机整机及发电机、发动机、起落架等航空维修AEO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
据厦门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厦门海关累计监管进出境维修飞机111架次,监管区外航空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5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66%、41.42%,航空维修基地境外业务辐射亚、美、欧、非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记者 林闻 廖丽萍 通讯员 陈旭 林昕昀)